生物与其所处环境是在相互适应的条件下进步起来的,生物体与地质环境中的一些元素维持动态平衡。在自然界中,现在已知天然存在的化学元素有92种,在人体内已发现81种。人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在类型和含量上都与地壳表层的元素组成密切有关。在地球地壳的漫长演变过程中,因为各地形成土壤的母质(岩石)成分、气候、地形及地貌等原因的不同,使得地球表面的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区域的水、土壤、空气中某些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或缺少,继而影响到该区域人群对化学元素的摄入量。人类在日常需要适应环境,并从环境中吸取保持生命过程的必需物质,主如果元素和贮存能量的物质,但同时也遭到环境中某些原因的损害。某些元素具备明显的营养用途及生理功能,是保持机体健康所必需的;而有的元素是有害的,机体摄入过多会引起疾病。
高级卫生职称考试频道为大伙推出→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因为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区域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渠道摄入这类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成人两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成人两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生物地球化学成人两性疾病的断定需要用时尚病学办法对人群中某种健康风险的发生率与某种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要符合下列条件才能做出比较一定的结论。①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区域性。②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③上述有关性,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讲解。国内容易见到的生物地球化学成人两性疾病有碘缺少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等。除此之外,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病因虽尚未完全一定,但都有明显的区域性,也列入生物地球化学成人两性疾病的范围。